Keystone 科石公司官方博客

携手并进,共创价值

杨冰:读了那么多书,为什么还是过不好这一生?

近些年很多人在探讨一个话题——“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”,与这个话题类似,仅从我们所在商业世界的时代背景,从我们的工作进步和事业发展角度,来谈一谈该如何读书?如何加速学习与提升自我。

回想一下,你真正掌握的东西,有多少是靠读书得来的

管理的本质是实践艺术,而实践艺术需要管理科学和管理理论来指导。所以我们敬畏管理理论和方法论,而这些内容的获取,读书是主要的途径。

但回想一下,令你印象深刻、感受强烈,并且令你建立自信、引以为豪的东西,有多少是靠读书得来的?

在成人学习和发展领域,有一个著名的70/20/10原则,讲的是成人的学习70%来自于经历和见识,20%是向他人学习,包括反馈、教练、观察等,10%来自于理论、课堂以及阅读学习。补充一句,在这个模型中,100%以外,还有额外的25%体现为艰难困苦(From CCL research)。

我们鼓励多读书,但更鼓励多实践,多总结,并从实践中知道,该去读什么、如何读、读之后该如何用。因此,需要弄清楚读书是手段还是目的?是为指导行动还是读给别人看?当然,为个人兴趣爱好或消遣娱乐而读书,不在本文讨论的范围之内。

 

有学习敏感度,更要学以致用

从领导者潜力研究的角度,领导力的内核是学习敏感度(Learning Agility),和学习能力(Learning Ability)不同,我们将学习敏感度可以定义为迅速学习,并于用于新的具有挑战性的情境下,获得高绩效的意愿和能力。

所以学习敏感度的核心是学以致用。

这样的一个理解,放在今天极度动态的商业世界,有其显著的时代特点。

撇开政治立场,林彪有一个被人称道的“三十字方针”,很有意思,可以参考:“要带着问题学,活学活用,学用结合,急用先学,立竿见影,在用字上狠下功夫”。

从读书学习的角度,这几句话讲的还是有道理的。

 

知道读什么,比读什么更重要

从学习成效的角度,首先要知道该读什么。

有一些年轻的朋友,问我某某领域我心目中的好书有哪些,希望推荐给他。我认为这种直接推荐的方式有些简单粗暴,不应是从书而是你的角度,什么是当下阶段该读的书?很简单,在你的工作中,可以直接用吗?有关联吗?

有可能这些书,你的老板,甚至老板的老板都不一定适合读或读的懂,。

除非你是读书奇才,先追求数量,大量阅读且记忆力超强,再寻求时机,不断转化。

所以成长路径有点像一个T型,先追求深度,再增加宽度,特别是专业型人才的发展路径,从基层干起,先不要过早学习领导力、教练技术这类内容,需要先把销售技巧、项目管理等专业技能搞明白,多读,坚持不懈,直至下个发展阶段。

也就是说要知道当下的自己,要读专、还是要读广?还是既读专,又读广?该专读什么,广读什么?

明白了该读什么,才不会白读,或用不到,或很快忘掉,或眼高手低、“走火入魔”,“胸有鸿鹄之志,手无缚鸡之力”。

 

好书难得,需要精读,但与此同时,很多书则应速读

经典中的经典,大师中的大师,内容体系复杂,涵义深刻,需要一读再读,细细品味,如彼得德鲁克、亨利明茨伯格、查理芒格、拉姆查兰的书。

但绝大部分书籍,写的烂的不谈,很多写的也不错,但观点逻辑相对清晰、简单,或者偏重管理技能或管理工具型的书籍,是需要快速阅读,掌握要领后,再通过边运用,边重读的形式,快速、高效的去阅读。什么是快速,没有定论,很多人都可以两小时读完一本书,或者说是翻完一本书, 但对于他来说,该了解和学习的,已经了解了。

这个过程,有一个前提,那就是需居敬持志,集中精力,心无杂念。

当然,早期的你,即便是强迫自己快速阅读,可能还是需要几周的时间,当你经历越多,相关知识掌握越多,基础更高的时候,你就会越来越快。

这有点像功夫茶和泡袋茶的区别,品味还是解渴,目的不同,形式也有所不同。

 

知道一本书在谈什么,从梳理、诠释到评价

速度是快了,效果怎么样?所以我们需要边读边总结,读完再总结,这个过程一般有三个阶段:

第一个阶段:梳理一本书。总体来说,这本书在讲什么?这是信息分类、总结和提炼的过程。

第二个阶段:诠释一本书。作者到底在讲什么,中心思想、前提假设、研究方法或推导逻辑是什么?关键细节或亮点有哪些?

第三个阶段:评论一本书。读完一本书,你对这本书产生了自己的看法,这才是真正读过了,书中内容不一定全部正确,或有其前提要素,要能辨别真伪,区分好坏,并且有独立思考,这本书的内容跟我有什么关系?我该如何运用?

 

对于加快学习提升,我有三板斧

除了以上讲的,学以致用的实践观点和快速阅读之外,就个人经验,高效学习的方法有下面三个关键:

 

第一是结构化。

这是快速、高效阅读的关键。检验的标准是,一本书读完后,能不能条理清晰的介绍本书的核心论点和关键论据。

或快速归纳总结,用思维导图记录其观点。

这和一本书的目录略有区别,目录是系统的分类,但你需要记录的是对自己当下或未来最有用的内容结构。

国人对于结构化这部分小时候受的教育太少,以至于很多人到工作阶段才开始学习逻辑思考或结构化思维,甚至很多人穷其一生都没有意识到结构化的目的和意义,但没关系,学习从不嫌晚。

在此基础上,可以进一步列出自己的理解、评论和短中长期运用计划。

 

第二是“追人”。

追谁?一是追大师,二是追对你有价值的导师或作者,他的观点符合你所在企业的性质和发展阶段,他的观点符合你的工作情境,他的观点和实践案例符合你个人的个性风格等等,找到了这个人或这些人,把他的书、文章、课程,集中且连续的去学习和研究,跟进他新的研究,这么做的目的时:站在巨人的肩膀上。

 

第三是教导他人。

教导他人是最好的学习。

教导这个词应更泛义的来理解,主动分享是教导,在实践中指导也是教导,写文章传播观点也是教导,吴晓波说,99%的人在读文章,只有不到1%的人在写文章,所以你只要写,就已经进入这1%,成为知识或信息的传播者。

为什么教导他人是好的学习方式?第一,教导之前必定有所准备,准备过程也是再次总结和提炼过程。第二,教导过程会产生新的自我碰撞,内心会优化观点甚至自我碰撞出新观点。第三,教导过程也是检验自己是否真正掌握的过程,我们通过向别人讲清楚一件事,来确认自己真的弄懂了这件事(费曼学习法)。第四,教导他人会强化对内容的记忆。第五,通过教导他人,该内容将升级成为自己的方法论,融入到你工作时的语言系统里,在与人沟通时,很自然的引用或带出,从而展示了你的专业度、逻辑性和系统思考的能力。

 

 

Comments are currently clos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