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石观点

杨冰:关于部门人效的衡量,我有话要说

对于人效指标设定和人效分析来说,相关文章、课程我讲很多了,人效管理不仅仅是定指标、算指标,而是一揽子的人效管理闭环。所谓闭环,就是认知、指标、分析、改善四个步骤。今天重点谈一个重要话题,就是很多人关心的:部门人效的衡量。
 
算人效,看公司人效,而想要提人效,重点就要提部门人效。可见,部门人效的衡量与提升多么重要。
 
公司人效很容易衡量。前道销售部门的人效容易衡量,可以用直观的人均销售、人均销量、人均客户等指标。中道的生产部门人效容易衡量,可以用人均产值、人均产量、人均工时等指标。非销售、非生产类部门,如研发、技术、职能部门等,难度就来了。
 
有五种方法来衡量部门人效。
第一种方法是先分析部门价值链,拆解在各环节上,部门创造的关键价值。然后除以部门的人数、人工成本或总工时,于是就产生了部门的人效、元效、时效,整体都是人效。
第二种方法是用证明题替代人效指标设计,证明部门产出、部门人工成本与人数投入的增长关系不等式。于是就可以证明在有限人工成本和人数增长下,部门产出持续增长,于是也就证明了人效。背后的理念是提人效重于算人效,创造价值比评估价值更重要。
第三种方法是拆部门细分职能,从分到总罗列和证明部门人效。从岗位人效到部门人效。
第四种是用专业对专业,用技术对技术,用研发的专业手段来实现对研发效能和研发人效的衡量与评估。
第五种方法是不衡量。仅分析人数占比合理性,辅以部门职能复杂度和成熟度的进阶,以证明部门人效的提升。
 
本文只罗列以上关键方法,具体细节可以进一步关注我的文章以及人效相关的公开课程。
 
 
今天,我想说点别的。
当我讲完这五种方法,罗列相关案例,不少是标杆企业的实践操作。但这个时候,我们的管理者仍然有些许迷茫的看着我,似乎仍然想让我给出一个类似人均销售额、人均产量类的指标,似乎找不到这样的指标,就无法说服自己,说服业务部门,就没法向老板交差。这样的眼神以及背后传递出的情绪、期待,我几乎每次上课都在真切的感受着。
 
我想讲两件事情。
 
第一,部门人效指标谁来定?
人力资源部的伙伴学完了方法,学的很认真,转化的也很认真,回去就主动积极的按照老师讲的方法,写了一份自认为还不错的方案。然后和业务老大约时间。(研发部负责人是王总)王总啊,下周三跟你约个会议啊,我们来过一下研发的人效指标。
研发老大王总马上警惕,但也算是配合的答应了。到了下周三,HR伙伴打开自己精心准备的研发部人效指标方案,打开投影,开始讲了起来。这个时候,王总开始皱眉头,开始摇头,开始提出疑问或质疑,一开始还算温和,后来终于说出了那句话:“你不懂研发”。
HR伙伴后来跟我打电话说,我是不懂研发啊,我懂研发我还做什么HR啊,我下辈子也不做HR了。
直听得我有些悲伤。
 
谁来定人效指标?
 
就像我们都知道的,每晚都有人力资源相关话题的直播,几乎每天都有各式的人力资源沙龙、论坛一样,在研发圈,研发效能是近几年的热点话题。为什么我们不知道,因为我们不是做研发的,不在研发圈子里,抖音或短视频搜索“研发效能”或“研发人效”,你会惊掉下巴,原来整个研发圈都在讨论研发效能与人效。
 
那你怎么今天才知道,研发老大为什么从来没说过。
你不可能叫醒一个装睡的人。
我每次不论是面对HR,还是全体中高层,都会讲这个观点:部门负责人,有责任、有义务定义和提升本部门效能和人效!
不为什么,就是你的责任。因为你最懂研发,因为你最懂生产,因为你最懂财务,因为你最懂采购!
因为你最懂,并且你是部门负责人,所以你有责任证明本部门的效能、价值以及人效。
部门的价值(产出、效能)你能证明吗,能证明,我人力资源部就能证明你部门的人效。部门价值(你部门负责人)不能证明,让我人力资源部来证明人效,这不胡扯吗?部门价值只要能证明,我除以部门人数、人工成本或总工时,我就能证明人效。
 
人力资源部该做什么?
 
人力资源部要激发动机和动力。
什么动机和动力?还是那句话,部门负责人有责任、有义务定义和提升本部门效能和人效!
 
具体怎么做呢,我经常讲,要么诱惑,要么恐吓!
诱惑的做法比如设置降本增效、提人效的专项奖励,要么将人效表现和人工成本增长激励挂钩。恐吓的做法,比如:无法证明人效,总包就不增长!
在解决了动机和动力之后,人力资源部需要做的,就是和业务部门一起,或直接驱动业务部门负责人,输出部门人效指标。
总之,人力资源部要么给出结构框架和案例,让研发输出结论,或与之共创结论。
高层和HR不能给结论,也给不出好的结论!
我带着人力资源部同事设计部门指标,跟带着业务部门管理层和人力资源部同事一起共创,效果差异太大了。必须要让业务参与进来!谁写方案,谁写PPT,谁被评价、被评论,被批判。
这是变革管理手法,不是靠专业和方法论就可以解决的问题!
这个过程就是我近期常常讲的,人力资源部不仅仅要追求“方案正确”,更重要的是要追求“成事儿”!
可惜的是,我们很多人力资源伙伴,傻傻的追求“方案正确”,指标不完美,就不敢拿出来,就踯躅不前,不敢出手,于是也就一拖再拖,在部门人效管理上一事无成,毫无建树。
 
 
第二,如何看待不完美?
我们做管理学,常常要意识到一个困境。什么困境呢,就是没有完美的解决方案。
在管理这件事情上,完美的方案根本不存在。
比其他任何解决方案都好的方案,就是最佳解决方案。
为了寻求最佳的、完美的方案,而迟迟不肯行动,或将其视为理由不去行动的,或摆出一副无可奈何的姿态的,是软弱的表现。
 
我讲了ABCDE五种方法以及案例,以及如何影响业务部门、如何与之共创等。
只见一些学员还是犹犹豫豫,满脑疑惑。会后行动迟缓,有的行动了,但对自己的方案毫不自信,尘封在电脑里(假设公司、老板和大环境已在支持人效项目)。
要知道,很多事情,哪怕只有50%是正确的,先尝试用起来,边用边调,没有第一稿,就不会有第二稿、第三稿、第N稿。
犹豫不前,过度完美主义,才是创新最大的敌人。
 
明知道没有完美答案,还期待完美答案,要么缺乏主动意识和进攻性,给自己一个躺平的理由,要么就是能力问题。
 
从0到1多么的重要啊。
先动起来行不行,哪怕只有70%、50%的内容是正确的。
梦想很大,先走半步。
只要出发,就会到达。
 
以上,就是我要讲的有关部门人效的全部内容,最重要的,不是专业,而是手法和心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