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石观点

突发,又一巨头大裁员,说好不哭的人效

最近,美的集团裁员50%的消息在网上流传,美的董事长兼CEO方洪波对此回应:“只在非核心业务收缩优化人员”。
 
虽然裁员并非整体的50%,但从方洪波的回应中能看出,此次部分裁员是“在挣扎中才做出的艰难选择”。

不回避裁员话题,正面回应员工和社会的关注,美的这波操作已经值得赞赏了。
 
裁员、降薪,疫情之下,很多企业生存举步维艰。疫情给企业带来的,是挑战,是危机,也是警钟,让越来越多的企业明白,企业利润不再来自于员工规模,而是在于人均效益。
 
这也是为什么HR圈都在流传:疫情之后,懂得管控成本和提升人效的HR,必然更加吃香。
 
但人效和成本,一直是HR管理的薄弱环节。很多传统HR在谈论六大模块工作的时候游刃有余,但在人效和成本控制,却是一窍不通。
 
为什么人效管理在今天如此重要?
 
过去很多企业追求“先规模,后质量”,借着制度红利、人口红利、找到风口,抓住机会,大干快上,一路狂奔。我们用几十年走了别人上百年走过的路。一味的追求规模,忽视质量,管理粗放,跑的很快,浑身是病,组织很“聪明”,但组织不“健康”。
 
2002年,正值“华为的冬天”,任正非说:“一个企业最重要、最核心的就是追求长远地、持续地实现人均效益增长。当然,这不仅仅是当前财务指标的人均贡献率,而且也包含了人均潜力的增长”。若干年后,任正非回忆那段经历时,又说道:“事实上我们公司也存在泡沫化,如果当年我们不去跟随泡沫也许当时就会死掉,跟随了泡沫未来可能会死掉,那么我们消灭泡沫的措施是什么?就是提高人效”。
 
经营效益是企业发展的“面子”,而组织与人才效能则是“里子”,是企业追求高质量发展,追求持续盈利能力,追求长期发展的关键所在。
 
人效是衡量企业组织力的关键指针 ,是组织效能、组织健康的最佳代言,是企业高质量增长的重要体现!
 
人效管理的典型问题和挑战
 
长期不重视。
当意识到需要关注人效的时候,当发现与其他企业之间差距的时候,情况往往已经很糟糕了。
 
角色认知不足。
认为人效管理、人效提升仅仅是人力资源团队的事,高层和部门长严重缺乏人效管理的意识和能力。
 
指标设计错误。
仅从财务视角出发,分析和观察人工成本占比,不了解何谓一揽子人效衡量指标。
 
有指标,没分析。
很多企业停留在把人效指标做出来,画几张图表,停留在“展示现状”层面,尚不知“指标”和“分析”是两个不同的层次。
 
忽略部门人效。
仅关注公司级的、整体的人效产出,忽视内部各部门的人效定义,严重缺乏定义部门人效的方法,特别是中、后道部门。
 
缺改善方法。
缺乏足够的人效改善策略和工具,能发现问题,但难以解决问题,面对不同的业务或部门,不知道该如何差异化设计方法以及如何管理实施过程。
 
在以上基础上,需要进一步申明人效管理的典型误区
 
人效管理不是搞收缩、防守。
提人效不等于减员、缩编、控成本、降预算,提人效,提的是组织和人才效能,提人效就是提升组织战斗力。提人效更要强调以奋斗者、贡献者、人效高者为本。

人效管理不仅仅是数学题。
并不是说搞几个指标,花几个图,就完了,而是从认知(是什么、如何分工、攻防策略)、指标、分析到改善,打造人效管理整体闭环。
 
人效管理不是一刀切、大干快上搞运动。
而是结合不同业务的特点、发展阶段、差异化的制定人效管理的攻守策略,差异化的建立提升人效的角度、方法、具体任务和行动计划,不是所有的公司、部门都一定要关注和提升人效,也不是说提升人效都用同样的方法。
 
人效管理的重点不是事后计算、评估、监测。
好的人效管理更加重视前置动作,即预测、预判、预案和预算管理,创造价值比评估价值更重要。
 
丘吉尔说:“不要浪费每一场危机”。企业应以人效管理作为契机和切口,借助推进人效改善项目,在危机中寻找转机,苦练内功,度过寒冬。
 
提人效是一种长期主义。带来企业长期的自律,持续关注组织健康,关注排兵布阵和人才密度,推动人效文化,实现可持续发展。
 
我们关注人效,就是希望企业能够掌握在不确定环境中竞争的主动权,在扩张时期有更高的成功率,在动荡时期拥有更强的应对挑战的能力,持续提升组织竞争力和免疫力,驱动企业高质量发展。
 
进一步详细内容,请持续关注科石人效提升“三板斧”课程、人效管理工作坊、人效管理咨询辅导等产品和服务。